本文是记者对谢晋导演的妻子徐大雯生前的一段采访,从中可以更多了解谢晋导演和他们这一家……
谢晋和妻子徐大雯,他们相爱并相伴了62年,年10月,谢晋去世,年徐大雯去世,他们终于在天堂相见。
●谢晋与妻子徐大雯
记者手记
位于上海青浦的福寿园,安葬着谢晋、谢衍和阿三父子三人,长子谢衍与阿三葬在一处。年夏,当谢衍得知自己已是肝癌晚期,便瞒着父母料理自己的后事。他亲自到福寿园选定一块“三穴”墓地:除了自己,年病逝后骨灰一直寄存的阿三,还有一个穴位留给阿四。多年前,父母就把智障的阿四托付给他,希望他们百年之后,由他这位大哥来照顾阿四。可是命运令他无法完成父母的心愿,他是想藉此来弥补对父母的一份歉疚吧?!
年8月23日,谢衍病逝。一个月后,就在这“三穴”墓前,安葬谢衍骨灰时,徐大雯突然昏厥。“看到我高大、聪明的儿子就变成那么一包骨灰,我实在受不了啦!”医院,后来接受心脏手术,装上心脏起搏器。
年10月17日,是她出院的日子。那一天,谢晋导演应邀参加母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百年校庆。夫妇俩在客厅里简单交谈几句,临出门,谢晋说:“我隔天就回。”
隔天,噩耗传来:谢晋去世!这对62年的夫妻天人永隔。
谢晋猝然离世,国人震惊,各路媒体聚焦沪上。遗体在龙华殡仪馆火化那一天,成千上万的民众,手捧鲜花、挽联,为谢导送行。曾受谢晋培植的几代影视明星祝希娟、朱时茂、潘虹、刘晓庆、濮存昕、赵薇、范冰冰等人悉数到场,人群发生混乱,殡仪馆玻璃门被挤碎,有人发生肢体冲突……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先后失去儿子、丈夫,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徐大雯却显得出乎意料的冷静。谢晋遗体运回上海那一天,在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陪同下,她到殡仪馆与丈夫作最后的告别。走出门来,细语轻言两句话却掷地有声:第一,丧事从简,不要浪费国家的钱;第二,不要让阿四知道。
一年后,谢晋骨灰落葬在花木满园的阳光草坪下。黑色大理石上,是韩美林先生雕塑的谢晋头像:低颌、蹙眉,注视着他脖项下的电影胶片,连同胶片下方的丰沃土地。镜架后面,那眼神足以给人震撼:他在凝神思索,思索中有痛苦,痛苦中又带几分忧郁,忧郁中仿佛还有几丝压抑不住的火气;双唇抿闭,好似有某种不甘和随时可能迸发的激情。
碑石上镌刻着余秋雨先生撰写的碑文:
“谢晋导演,浙江上虞人氏,东晋谢安、谢玄之后也。以“晋”为名,以铭根器,悠悠千年,果然承其先祖创拓之脉,引领中国电影事业而气象万千。毕生辛劳汗水,无尽悲欢胶片。辨善恶于大地,投思索于历史,追人性于血火,问正义于困顿,且大多融入中国女性之忠贞婉淑而感动遐迩。后人若问:在封闭年月,凿得天光谁为最?答曰:谢晋也;再问:在复苏时代,振聋发聩谁为最?答曰:谢晋也。谢晋作品,润泽中国三代。此地茔丘,足可笑对苍原。”
如同韩美林的谢晋雕像被同行称之为“撼世之作”,余秋雨的碑文也被誉为“文采飞扬,动人心弦,堪为当代悼文之经典”。这其中还有一段佳话:曾经希冀“死在拍摄现场”的谢晋导演,多年前就拍着余秋雨肩膀大声嘱托:“我死了之后,墓碑的碑文一定要你写,墓碑设计要让韩美林完成!”后来,他还将这个意愿写成字条,交由余秋雨转告韩美林。应该说,谢晋墓才是谢晋最后一件“导演”作品,堪称一件顶级艺术品。
●谢晋雕像
至此,谢晋“完美谢幕”。他的左邻是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谢希德夫妇;“后舍”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以96岁高龄辞世的施蛰存先生。弯过小径,走过如毡草地,有金焰、刘琼等一班同行老友;隔街相望的山茶园,有先他而去的爱子谢衍兄弟。在天国,他不会寂寞。
徐大雯的叙述
认识谢晋时,我16岁,他19岁。我们一起拍戏,是一场“生日风波”让我俩走到一起。不过,说到底,是由于两个人都很爽气。
●青年时期谢晋
我在江安女子中学读书时,与谢晋相识。当时他从沦陷区上海辗转广西、贵州来到重庆,投考国立剧专话剧科。国立剧专先在重庆后迁江安,临时校舍便是与江安女中一墙之隔的文庙。那时,我才16岁,喜欢唱歌、跳舞,算是文艺积极分子吧。
我们排演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那是一部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我演女主角梅娘,一位长得高高大大的女生扮演男主人公高维汉。那时老百姓只要在场边放下一捆菜、几根葱就可以进场看戏。因为有国立剧专的老师在江安女中兼课,我们排戏时那些专业学生就过来帮忙辅导。就这样,我认识了谢晋。
谢晋带来聘礼:一对金手镯,一对金戒指,一只手表。这在当时,在我们江安那个小地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江安那个小地方很闭塞、很封建,男女学生在街上一起走都被指指点点,认为有伤风化。之前我上台演戏,就有议论。
年秋,我们在上海举行婚礼,由谢晋的老师洪深先生证婚。我们俩给证婚人三叩三拜,所以,是“新式婚姻旧式办”。那时女子结婚要“开脸”——用细线绞去脸上汗毛,我告诉谢晋我怕痛。谢晋便想了个办法。你猜猜,结婚那天谁给我化的妆?是谢晋!他在剧专专门学习过。
结婚那天,谢晋的表兄给我们拍了很多婚纱照,可惜毁于“文革”抄家。我能与谢晋走到一起,是两人性格相投,大家都比较爽气。你知道谢晋最伤心的事是什么吗?是人家父母都有骨灰盒,他不晓得自己父母骨灰去了哪里?他拍《天云山传奇》拍《芙蓉镇》,我笑他:“下一个右派就是你!”
结婚后,公婆不同意我读大学的想法。年我生下女儿,年生谢衍,阿三和阿四分别生于年、年。阿三出生时,我身体不好,每天还要上班,特地为他从上虞请了一位奶妈。半年后才发现奶妈患有哮喘,阿三也因此染上哮喘。长期体质瘦弱,智力发育也不健全。他38岁病逝前,肺活量还不如90岁老人。
●谢晋全家
阿四在托儿所入全托,他生来肚皮大。每次接他,他都哭着喊“我要吃饭饭!”由于照顾不周,发高烧抽风,还染上急性肝炎,后来还被烫伤过。7岁便患上羊癫痫,智力有障碍。那时,抱孩子挂急诊,医院。
我参加工作,先是在交通大学罗汉祥烈士夜校给工人扫盲,教他们识字、算术等初级课程,后来调到上影厂宣传发行科工作。就是参加扫盲的这些工人,对我这个过去的老师有很多私下的照顾。后来,《舞台姐妹》被批判,几次抄家后谢晋被送进“牛棚”,我进的是“羊棚”。“羊棚”比“牛棚”待遇好一些,两个星期可以回趟家,买买粮食、蔬菜。
这期间,苦了阿三、阿四两兄弟,经常被里弄的孩子欺负。不过,心里最苦的还是我的老公公。旧中国他在交通部工作,负责海关税收,解放后到上海大学教书。谢晋当年执意从事文艺,他根本不赞成。那时,谢衍参加“大串联”去了新疆,他回到上海那一天,爷爷将一只祖传的怀表交到他手上。谢衍出门上街,我的老公公吞下一瓶安眠药。谢晋被押着回到家,让他看一眼又押回去了。
我婆婆出身浙江余姚名门望族,从小跟着家庭教师学习。结婚时嫁妆装了几条船。婆婆喜欢看戏,谢晋从小受母亲影响。婆婆晚年失聪,公公去世的事,一直瞒着她。可是她很聪明,别人讲话她会看口形。两年后,她从六层楼跳下。当谢晋回来,看到母亲躺在水泥地上,身上盖着白布。他抱起母亲,一声不响上到六楼。他说自己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欲哭无泪。我知道,他可是大孝子!父母亲都死于非命,连骨灰都不知撒在何处,这是他每每想起都要伤心的事。
80年代,谢晋接连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每部片子的拍摄都要顶住一些压力,在这方面,我的确为他担心。你问我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部?应该说是《芙蓉镇》,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现在看,他对这类题材的表达性,看得比较远、比较透。这也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看准的,就不动摇。
●谢晋在片场
●《牧马人》剧照
●《芙蓉镇》剧照
年秋,谢晋去世一周年前夕,我去了浙江上虞,把有年历史的谢家老宅和谢晋故居两处房产,捐献给了上虞市政府。谢晋出生的老宅现在是上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谢晋故居院子里,还举行了谢晋衣冠葬仪式。谢晋家乡的人民,以他为骄傲。这让我非常感动,也很满足。
●谢晋、徐大雯和儿子阿四
●谢晋从影50周年的合影留念
现在我和阿四生活挺好的,他54岁了,可是还像孩子一样单纯、善良。每天晚上洗过脚,便说“摆药!”如果我还没有洗脚,他就说:“你臭!”不要说他傻、弱智什么的,我的晚年多亏有他做伴。
如果说,我还有什么牵挂的事,那就是阿四。他虽然智障,但是身体很壮实。我已经请谢晋的妹妹做他的监护人,但她远在河南,毕竟不方便。有人劝我放心:阿四走在街上,就凭他是谢晋的儿子,都会有人给他饭吃。未来的事,有谁知道呢?作为母亲,我希望他福大命大,还希望他的爹爹、兄长,在天上保佑他。
记者手记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这情景,很像一群哲学家在讨论死亡,而最后,评判者没有让他们及格。在人类一些最本原的问题上,最低智能和最高智能,首尾相衔。是啊,还能说话的人谁也未曾抵达过死亡,那又怎么说得清呢?既然说不清,那就与严重弱智的阿四没有太大的差别。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谢晋与儿子阿四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张望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小装置。平日听到敲门或电铃,先在这里看一眼,认出是谁,再决定开门还是不开门。但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能漏掉第一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一点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产生联想,说:“谢导,你就是阿三!”“什么?”他奇怪地看着我。我说:“你就像你家阿三,在关闭着的大门上找到一个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亮光、等亲情,除了睡觉、吃饭,你都没有放过。”我又说:“你的门孔,也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你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坚持。”
他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谢衍的两个弟弟就是前面所说的老三和老四,都严重弱智,而姐姐的情况也不好。
这四个孩子,出生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这十年间。当时的社会,还很难找到辅导弱智儿童的专业学校,一切麻烦都堆在一门之内。家境极不宽裕,工作极其繁忙,这个门内天天在发生什么?只有天知道。我们如果把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与谢晋的那么多电影联系在一起,真会产生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落泪,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种伟大。
我曾多次在他家里吃饭,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围着白围单、手握着锅铲招呼客人。客人可能是好莱坞明星、法国大导演、日本制作人,但最后谢晋总会搓搓手,通过翻译介绍自己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然后隆重请出。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曾让我百脉俱开。在客人面前,弱智儿子的每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是人类最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满眼是欣赏的光彩。他把这种光彩,带给了整个门庭,也带给了所有的客人。
●谢晋招待客人
他有时也会带着儿子出行。那次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辆面包车,路上要好几个小时,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谢晋过一会儿就要回过头来问:“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吗?”“阿四要不要睡一会儿?”……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谢晋夫妇与儿子阿四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家后代唯一的正常人,那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儿子谢衍,竟先他而去。谢衍太知道父母亲的生活重压,一直瞒着自己的病情,不让老人家知道。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后穿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医院,再也没有出来。
他恳求周围的人,千万不要让爸爸、医院来。他说,爸爸太出名,一来就会引动媒体,而自己现在的形象又会使爸爸、妈妈伤心。他一直念叨着:“不要来,千万不要来,不要让他们来……”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围的人说,现在一定要让你爸爸、妈妈来了。这次,他没有说话。
●谢晋与儿子谢衍观看彩排
谢晋一直以为儿子是一般的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经那么严重。眼前病床上,他唯一可以对话的儿子,已经不成样子。他像一尊突然被风干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谢衍吃力地对他说:“爸爸,我给您添麻烦了!”他颤声地说:“我们治疗,孩子,不要紧,我们治疗……”从这天起,他医院。
独身的谢衍已经五十九岁,现在却每天在老人赶到前不断问:“爸爸怎么还不来?妈妈怎么还不来?爸爸怎么还不来?”那天,他实在太痛了,要求打吗啡,谢晋和夫人陪在儿子身边,那夜几乎陪了通宵。工作人员怕这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撑不住,力劝他们暂时回家休息。但是,两位老人的车还没有到家,谢衍就去世了。
谢衍是年9月23日下葬的。不久,家乡上虞的母校春晖中学打来电话,说有一个纪念活动要让他出席,有车来接。他一生,每遇危难总会想念家乡。今天,故乡又有召唤,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春晖中学的纪念活动第二天才开,这天晚上谢晋在旅馆吃了点冷餐,倒头便睡。这是真正的老家,他出走已久,今天只剩下他一个人回来。他是朝左侧睡的,再也没有醒来。这天是年10月18日,离他85岁生日,还有一个月零三天。
●谢晋与儿子阿四
此刻,谢晋上海的家,只剩下了阿四。他的夫人因心脏问题,医院。阿四不像阿三那样成天在门孔里观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每天早晨爸爸出门了,他把包递给爸爸,并把爸爸换下的拖鞋放好。晚上爸爸回来,他接过包,再递上拖鞋。
好几天,爸爸的包和鞋都在,人到哪里去了?他有点奇怪,却在耐心等待。突然来了很多人,在家里摆了一排排白色的花。白色的花越来越多,家里放满了。他从门孔里往外一看,还有人送来。
阿四穿行在白花间,突然发现,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弯下腰去,拿出爸爸的拖鞋,小心放在门边。这个白花的世界,今天,就是他一个人,还有一双鞋。
本文参考:北京青年报
来源:老友新朋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妻子眼中的谢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