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何為龍能者,龍也
TUhjnbcbe - 2020/6/1 4:54:00
卤米松乳膏白癜风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破解中華龍文化的起源秘密文/毛天哲世俗常言中国人是龍之传人,然龍为何物?本体是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传曰孔子曾誉老子为“龍”,而老子则比孔子为“凤”。此二老为儒道两家魁首,真是能给后世子孙出具难题。古之四灵,二人各占其一,而不明言何为“龍”焉、何为“凤”焉,让后世之人迷茫了数千年。故王充言及于此,渭然叹曰:“以孔子之圣,尚不知龍”,则难怪俗人谓之“龍神而升天,不足怪也。”闻一多先生曾以为“龍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说老子是龍,等于说他是楚人,或是夏人的本家。”(《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龍凤》)此言盖以为“龍、凤”别为“夏、商”之图腾尔。然孔子点赞老子为“龍”,必是以物象拟人焉。《管子?水地》云“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孔子曾四评管仲,师事之。以“龍”之变化无形来称许老子“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盖源自其说。世称管仲能博通三坟五典,淹贯古今。然其言龍,殆亦不能明言何物,则知东周以来,上古三代典籍散佚良多,其或始自周幽王骊山之难乎?龙吟在天吾毛氏,本文王王姒嫡子孙,周初即名满天下。逮至周穆,史迹仅存于《穆天子传》中。宣王中兴,“南仲大祖,大师皇父”,《常武》奋勇,名以诗留。然世人莫能知其为毛氏之先也。若夫《清华简》、《毛公鼎》不出,则吾辈概莫能知毛公班位列穆王三公,毛公歆身居懿夷孝时期太宰之位,南仲、皇父皆毛氏族先祖也。毛氏之隐史,亦若夫如“龍”乎,衍隱其名,則失其實也。周幽王遭逢犬戎之难,兵燹過後,王室財帛圖書幾不能存一二矣。平王東遷,民失其所,公失其位,鼎埋黃土,斯文不在,則“龍”之實謂,誠不可知也。《司马法·天子之义》云:“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然则子孙丧国,夏人殆以忘知“日月”乃“伏羲女娲”之代称也,殷人则失忆“白虎”即麒麟也,而周人竟至于不明“龍”谓何物,可谓斯文扫地尔。龍之起源,古今中外学界及民间冥搜苦考者不乏万计,说法良多。至于今,学界终有共识云:“龍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然则“龍”谓何物,概莫能解,依旧渺然。若夫以不可考来塘塞,则只能谓我辈无才。今哲則明言,何為龍?能者,龍也!然则“能”为何物?“能”者,伏羲所见之物也,古之谓“*能”、“玄鼋”者也。鼋者,大鳖之菁也。故“能”者,即鼈也,古文为“竜”。“竜迈负图,神开我心”,此伏羲画卦之原说,后世被衍为“龍马负图”。世遠年湮,後之人將竜、能、鼋、龍、鼈分而用之也,是以不知“能”者即“龍”也。至於《說文》,謂“能”:「熊屬。足似鹿。从肉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許君此說,失之古義多矣。熊之古文從能從火,今俗寫為熊,失其形也。能,實為鼈也。《淮南子·說林訓》谓「鼈無耳,而目不可瞥,精於明也。」又谓「鼈伏隨日,謂隨日光所轉,朝首東鄕,夕首西鄕。」古之先人極其注重觀察“天象”、“气象”与“物象”之變,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古人早知“鼈龜”能预知風雨。俗稱“二月二,龍抬頭”,實則是“鼈龜”抬頭也。此日過後,則大地复苏,阳气上升,雨水漸多。俗亦云当鱉浮游水面,朝上游方向翘头,則天气必起变化,或台风、或燥热、或暴雨、或雷電。俗谚“龜背有汗,出门带伞”。故古人以為,龜鼈能通神致天打雷,故以天雷“隆隆”聲以呼。“竜”或是鼈龜类甲虫的甲骨文初字,“竜”古音當為“能”或“龍”。自古鼈龜在中國就是神物,古人称“不食者为神”,而鼈龜不吃不喝也能活着(有传说古人造房子常将龟埋房柱下,百年后翻建,龟仍活),且壽命之长人所共知,俗语“千年王八万年龟”。此外龜背圓拱,腹甲方型,符合古中國“蓋天說”的天圓地方之象。而甲骨文的“甲”就是指鼈龜背甲,古人燒灼鼈龜甲以书契文字。龜甲還有着不可思議的圖案。龜背正中線有五個大圓點,外緣旁列八個圓點,最外側邊緣共分成二十四份。這和代表天道的五行八亟何其相似!腹甲又分成十二份,這和岁星运行周期何其相吻合!看到這些自然生成的圖案,古人覺得龜是感應天地之氣所生靈物亦是很自然的。直到今天,古文字研究专家们并没有隶出甲骨文的“图”字,哲以为,“龜背”之象形或就是甲骨文“图”字,因其上有图案,考察金文“图”字,亦大致能看出类似“龜背”之象形。古今学者在没有弄清楚“图”字元义的情形下,扯谈“河图洛书”则会不自觉地陷入神话的陷阱。许慎《说文解字》云:“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可见伏羲當年所见,正是一只大*能(鼋)背负着一只龟(图),故伏羲称其“竜迈负图”(可见附图)。「竜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故伏羲能受此启发,知天地之数,阴阳之变,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并作甲厉数理,殆以「河图」名之。自伏羲受鱉神示,創製河圖,製甲曆,造書契以代結繩,华夏人則更膜拜“鱉”之神通,概以其形摹寫其狀為“能”或為“竜”字。又造“申”字言其神也,“申”字正是鱉“甲”之出頭也。伏羲后立九部、设九佐,則以「能或竜」纪官,号竜师。命臣飞竜氏依照河图之法造六书,命臣潜竜氏依照河图之法衍算甲历,制曆法,定节气。自己尝百药,制九针,以拯天疾,开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按拼音检索漢字,於“能”字同在一部的僅三字“能、竜、螚”,奇怪否?不信的話你現在就可以用拼音輸入法試試。汉字之多数以万计,加之衍写、误隶等,据计有八万之众,常用字也不下八千,而音同“能”者,仅“竜”也。何故?无它尔,古之“能、竜”本同为一字也。“螚”字古今用者極少,惟見《淮南子·說林訓》曰:“免齧爲螚。”《註》免齧,蟲名。《玉篇》却謂:“俗能字,鼈屬。”哲以為,《玉篇》所解為是,《淮南》當是誤用。前所提及“熊”字,当为“螚[nài]”字之讹。“螚”,通“竜”,亦同“能”,盖亦是“龍”的古字、古音。竜,《說文》未收該字,而北宋《集韻》謂“龍古作竜”。在今之日本,“竜”還是日常所用“龍”字的另一种写法,比如“恐龍”在日语写成“恐竜”(きょうりゅう)。日本人至今理解“竜”即龍也,“天竜旗”就是“天龍旗”。《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对“物象”的观察结果產生了文字,知曉了數理,表示为文字符号,即如“阴阳”、“八卦”、“日月星辰”、“竜鳳”等。中国“古文字”是生命之符号,是从特殊角度观察天地万物之结果,就如《周易》八卦,具有生生不息的科學意義。今之俗人對伏羲創製八卦、始造書契之傳說,有的相信,有的似信非信,甚至有人不知伏羲為何人,然哲之信弥堅也。伏羲自謂能一画开天地,在兹「神开我心」。而今哲能以破解“能者為龍”,殆亦“祖先神示”也,否則悠悠數千年,古今学者高才辨識者若過江之鯽,緣何留待吾小子哲來解此千古謎團。以今軌古,哲与伏羲之心是相通的,蓋亦知伏羲傳說不虛也。人要生存,就要觅食。人类早期是饮毛茹血、采集野果、渔猎生活;后来燧人氏(即伏羲他爹)发明用火,烧食或煮熟食物,人的智力和体质大为增强,人类文明开始发端。于省吾先生在其《甲骨文字释林.释鼎龍》(P)说道:“甲骨文借(龍)为宠,宠乃后起之分别字”(于省吾释“鼎龍”为“方宠”)。于先生此论确有见地,虽然其释“龍”为“宠”还可商榷。但其论述说明,古代名叫“龍”的东东确实是动物,而且是有宠的动物。没有宠,也进不到房间内。能进房间的动物,大约是猫狗之类。吾能想象的出,伏羲当年牵着那只启迪了他智慧的大*能(亦叫竜或叫鼋),当宠物养着四处闲逛的快乐模样。在甲骨文里,“能、竜”字元造型都有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就是牵“龍”的绳子。其实古人记载中早就暗示过这点,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智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谓之智,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龍实智。古者畜龍,故国有豢龍氏,有御龍氏。...昔有飂叔宋,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龍多归之。乃扰畜龍,以服事舜,而锡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诸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扰于帝,帝赐之乘龍,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而未获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饮食龍。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龍,以更豕韦之后。龍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烹之,既而使求。惧而不得,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故西汉王充《论衡.龙虚篇》引此而论曰:“由此言之,龍可畜,又可食也。可食之物,不能神矣。世无其官,又无董父、后、刘之人,故潜藏伏匿,出见希?;出又乘云,与人殊路,人谓之神。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则龍,牛之类也,何神之有?”哲以为,王充若当年即知“能”者即龍也,则自能恍然大悟也。先秦经典文献中有关“龍”的记载,其实都是指“大*能”即“竜”,为了叙述方便明白,下文里我一般用“竜”字代替“能”字。如春秋时,子产执*的郑国发大水,有人看见“龍”在河渊里争斗。鲁昭公29年,说有“龍”现于绛城郊外。此处“龍”即“竜”也。舜帝时管上访的官员叫“龍”,“帝曰:‘龍:朕堲谗說殄行,震惊朕師。’”此为“竜”被用作氏族中某支系人名,就如古“豢龍氏”的后裔在今天以“龍”姓自名。又如“前朱鸟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实则“左青龍”即“左青竜”也。成书年代较早的《易经》多次提到龍,还详细描绘了龍的各种形态,比如“潜龍勿用”,“见龍在田”,“飞龍在天”,“亢龍有悔”,“或跃于渊”,其实都可以用鼋或竜替代想象。屈原《天问》有“焉有虬龙,负熊以游”之问,王逸注:“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言宁有无角之龙,负熊兽以游戏者乎?”毛奇龄《天问补注》则据《通鉴外纪》“*帝氏有熊,常乘斑龙四游。”以注。哲以为,王注谬谈,毛奇龄空疏。其实古书上写的“虬龙”、“斑龙”皆指岁数很老的“大鼋”,鼋之头部常生疣状突起,又被人戏称为癞头鼋,后人认为龙有角就是此处来。古人盖指年岁很大的癞头鼋为“虬龙”、“斑龙”,整句话意思是“癞头鼋背了只小*能游玩”。可见屈原时代,殆以搞不清龍为何物也。若屈子当年即知龍就是只大鼈而已,当无此问。龙一直是夏后氏吉祥物。《史记封禅书》:“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司马迁老儿抄载古书,而自己却不明“龍”为何物,故含糊其辞,其实就是“竜”也。《瑞应图》(敦煌残卷)引《括地图》:“禹平天下,二龙降之。禹御龙行域外,既周而还。”可见又是两只大*能,即竜。《左传》昭二九年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句龙,即勾竜也,是以“蜷体神竜”象以名也。司马迁《史记》记述的所谓“夏之二龙漦椟藏而至于周厉,漦化而生褒姒”的故事,其实那二龙,实就是二只大鼋(竜)而已。二竜在有夏朝庭之上公然交配,精液留了一地,故“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司马老儿添油加醋,云二竜自言“余,褒之二君。”将褒姒出生神秘化了,以至后人看的云山雾罩,信以为真。史载所谓“龍”之史迹,大体可以用“竜”替换还原之,即其真实也,余者不再纂言。中国的远古先民一直有着图腾崇拜。*帝轩辕氏部族图腾是天鼋,炎帝神农氏部族图腾是朱雀,共工祝融氏部族图腾是玄龟,颛顼高阳氏部族图腾是日月,帝喾高幸氏部族图腾白虎,殷商先祖少皞氏部族图腾是玄鸟,女娲氏部族图腾是蛇,伏羲氏部族图腾是龍,即“大*能”,就是“竜”。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最奇特的文化之一,远古先民相信某种动物是氏族部落之先祖或是保护神,这是远古先民在追究种群自身来源以及探求天地万物与本族群之间关系的一种信仰。图腾早先是为动物是无疑的,后来才延伸为植物或无生物。在我国,长期以来民间将十二生肖用于记年记时辰,而在古代曆法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对应的正是十二生肖。十二支的甲骨古字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甲骨文中,“龍”字,又说顺了,其实该说是“竜”字,就是“蟞”,或是“能”的字元构造,通俗讲就是“鼈的象形,其尾部牵着一根绳子。”论及十二生肖的起源,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咳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哲以为,郭沫若此说完全是民族虚无主义在作怪,或者说是惟西方文明论的学术情节在作怪,导致其作出这类荒诞的判断。为什么不可以认为古巴比伦的*道十二宫本源自中国的十二地支说呢。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年10月卷第4号封面刊登了一幅印第安人保留的名为《轩辕*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的彩色鹿皮画。学者一致认为图中酋长头上是一只天鼋龟,认为天鼋是*帝族的族徽,从而认定此酋长就是中国的轩辕*帝。《祈年图》的发表确实太重要了,据图的发现者考证,此图作于年,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一年。说明印第安人世代相承的这幅画应基本是四千多年前的*帝形象原样,这就保证了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祈年图》告诉我们,中华先民*帝族发现美洲大陆比哥伦布早了至少四千年,早在四千年前,轩辕*帝族的人就横跨大西洋来到美洲定居了,他们的后裔就是现今居住在纽约州奥茨顿哥村的易洛魁人。而且哲推断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亦大多是我们中国*帝轩辕族的后裔。轩辕*帝族人能横跨大西洋,则徙居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亚大陆等自然不在话下。不少人将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最早之记载。故有人据此就认为十二生肖最早源于东汉。然哲以为,文献记载并不表示起源点就在文献所著的年代,这个是显然的道理。果然,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竹简的出土,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有人据此又说十二生肖起源于夏人,流行于殷商。其实哲以为,十二生肖起源还应更早,它就是起源于伏羲女娲时代。十二生肖应该与远古先民图腾和伏羲甲历有密切关系,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自古以来,中国各地就流传有女娲造六畜的传说。此六畜即十二生肖中的鸡、狗、羊、猪、牛、马。这恰恰反映了远古先民驯化动物为己所用的史迹,表明了人类从狩猎时代转向畜牧业时代的历史背景。剔除六畜,十二生肖剩余的就是鼠、虎、龍、蛇、兔、猴。而蛇就是女娲氏的图腾,龍(即能、竜)就是伏羲氏的图腾,余以为,鼠、虎、兔、猴就是伏羲四子分支浑沌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的图腾。战国时代魏人著的《竹书纪年》中说,属于伏羲氏的有所谓长龍氏、潜龍氏、屠龍氏、降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等等。哲以为,其大致都源自伏羲女娲的子嗣,从伏羲四子中分支出来的。前面所说的“夏后氏以日月,尚明也。殷以虎,尚威也。周以龍,尚文也。”依稀还能看到远古图腾崇拜的影子。周人先祖*帝族因历代掌管伏羲甲历,而有机会和能力创“甲子以纪年”。传说*帝让大挠(一说为风后)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子历。大挠制定了六十甲子(干支),用来记录年月日时,容成又制造了曆法。可见*帝轩辕族天文曆法知识是世代相承的,当为伏羲三子昊英氏的后裔,周人亦是。而殷人恐是伏羲次子朱襄氏的后裔。署名高胡的《美洲的华夏文物》一文说:“在莫哈克奥次顿哥村人的《轩辕*帝礼天图》(即前面说过的《祈年图》)中,绘有熊、狼、黾三氏以及其他6个部落的氏族徽。黾氏为最高氏族,其次为狼氏,其三为熊氏。”哲以为,作者说的黾氏即竜氏,即龍族。除了作者明说的三种,《礼天图》上还有十一种动物,其中有蛇、鸡、牛、马、狗、鱼、蜥蜴、鹤、虎等。可见*帝时以十二生肖作地支的说法殆有根据。而“竜”即龍,是毫无疑义的,自可追溯到伏羲女娲时代。人们在谈论十二生肖起源的时候,常常忽略了十二生肖最初是以记日记辰的这一事实,《古三坟》记载伏羲《皇策辞》中有“岁起甲寅”,且有“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记载,这表明,伏羲初作甲历,用以记日、记时辰是确定无疑的。后世轩辕*帝修订曆法,只是继承了伏羲甲历中的干支纪日、记时,用于纪年、纪月。故哲认为,十二生肖纪日、记时既然可以追溯到伏羲女娲时代,那么十二生肖起源之悠久,可与古“竜”字的出现相提并论。中国人或考古界的学者喜欢将考古发现的某些貌似龙的文物命名为某某龙。如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雕龙,据说距今五千五百多年,现在是已作为华夏银行的标志。但哲以为,那不过是蛇形玉器或可能是大鼋的龟头部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龙”。古人(不包括东周以后的古人)概念中的“龙”是鼋,即*能,亦即竜(祖宗哎,说的真拗口,怪不得孔老夫子说,名不正,言不顺也。)远古先民有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作为最有灵性的“竜”被先民崇拜,有神灵崇拜和生殖器崇拜两种含义。有句俗语称“千年王八万年龟”,可见龟鼈寿命之长。而竜或鼋又是鼈中最大者,加之给伏羲启迪了智慧,开创了远古的文明,故先民对其膜拜是毋庸置疑的。而竜龟之灵表现在它那伸缩自如的头颈,貌似男子生殖器,故远古先民们留下的所谓“龍”形玉件、“龍”形图案或“龍”形构件等,不过就是竜或鼋的头部造型。将所有发现的类似“龙”的文物集中在一起研究的话,你会发现春秋战国以前的龍身体都比较短,之后才越来越长,越来越长~,甚至加进了蛇身、马头、牛角、鱼鳞等等后人想象的东西。这表明了春秋以后,人们对“龍”为何物的认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尤其在汉代,谶纬流行,神怪异说横溢,“龍”越来越被神化。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加工,“龍”终于有了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成为了中华民族心目中想象的共同图腾。古文字“竜”则被汉儒废弃不用,重新隶写出了个“龍”字来代替。而“*能”之“能”字,被异说为熊屬,说是賢能、能傑之义。“能”之远古时的字义被湮没无存。“鼈”字的出现大概亦是汉儒所为,鼈从敞从黾。而《说文》谓黾,蛙黾也。段玉裁注曰:蝦蟆也。难道说蝦蟆憋在水里就是鼈了?可见不通之至。古“螚”字被釋為“小虻虫”,差之千里。其實“黾”字從象形字义上讲,亦绝非蛙黾也。如“绳”字,就是用丝带束缚龟竜之意,若“渑”字,即豢养龟竜之地名(哲推测,帝舜时的豢龙氏等就可能在今天的渑池一带)。“黾”应该是古代“竜”字的另一种写法,黾上部加元字即鼋字。哲在《“战国楚帛书.甲篇”补释考论》一文就说过,鼋在帛书中的字元构型是“从大从能”,而“大”者,有“元、始、天、尊”之义。鼋字盖为伏羲称呼的专有名词,天鼋就包含有“天之能子,天之始帝”等含义。“能、竜、鼋、黾、螚、熊、鼈、鼍”等这些古老的汉字都表明和伏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而言之,所谓“龍”就是伏羲这个远古时代最“能”的能人,中华民族共同的远古始祖创始并命名的,它的本体就是大龞,就是“*能”、就是“鼋”、就是“竜”。可惜子孙不肖,数千年后,连“龙”之本体究竟为何物亦搞不清楚了。亦难怪陈独秀先生对汉儒于古书文字妄加训诂而深感深恶痛绝,曾撰文痛骂之,以“龍”之失考一事参之,又何尝不是。哲亦不敢多说矣,再说下去,恐将得罪全世界的华人。因为在华人的思维定势里,早已接受了龍就是现在这种“头有角,身有鳞,四爪、长须、蛇身”的模样,是一种“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天、隐则潜伏于渊”的神异怪物。然不管尔等是否信服吾之考证,从历史真实性考察,龍就是“能”也,就是竜,就是大鼈。不信你仔细比较后,会发现上古文字中,甲骨文、金文、篆文中“龍、能”二字是多么相似,这是“龍”给你的神示。数千年争论不休的“龍”到底是何物从此一朝破解,吾毛天哲或成华夏各族的千古罪人,亦或成千古哲人!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哲亦曰:知我者,其惟“竜”也!罪我者,其惟“龍”乎!毛家小子天哲写于金华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时*帝纪元年端午节前夕附图:哲注:早期一些"龍"形玉器,其实就是"竜"之头颈,故无爪,隐喻男子的生殖器崇拜.哲注:甲骨文中的"龍"字,就是古时人的宠物,是用一绳子牵着玩的大鼈.哲注:后世的"龍"之标准图案.哲注:有人收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各式各样的"龍"字,有些是,但有些不是哦.哲注:专家在现有甲骨文中并未找到"能"字.甲骨文又常用"龍"字来代替"能"字,可见能、龍二字古时同音,龍与能本是同一物.金文中的"能"字,明显异化成了一头长嘴的猪.哲注:*斑大鼋,古人称大*能、斑竜(龍),所谓"夏启乘龍",就是这玩意.哲注:依稀有着"初龍"模样的大鼋造型.哲注:轩辕*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内有远古部落图腾15种,其中就有"天竜".哲注:你能想象这只海龟有多大吗??许慎《说文解字》云:"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此龟可称"鼋"乎?哲注:古之传说伏羲画八卦,"龙马负图"大致就是一只大鼋(竜)背了只龟(龟甲有图)

往期推荐

千古奇冤《猗兰操》

这次疫情,日本人真教了我们好多!

吕祖谦与武义明招寺

金华出土《宋?苏简妻韩氏墓志》标点笺注

李渔:一个富有情趣的中国文人

毛遂墓前遇高风

来源:騰訊空間作者:毛天哲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孔子偶遇老子,曰:"唉,吾瞧毛天哲这小子亦是蛮可怜的,老写长篇历史考证文章,发到博客、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為龍能者,龍也